输入企业名称,获取工商信息、社保公积金、红黑名单以及司法案件执行等信息……在试运行约2个月的长三角征信链平台,开设查询账户的金融机构能够在企业授权的情况下,调取到三省一市内异地企业的征信报告。
目前,这种共享互通模式已经在杭州、上海、南京、苏州、安徽、台州、宿迁、常州8座长三角城市落地。依托于此,企业能获得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即便是异地业务。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之下,城市之间持续融合,企业互联互通日渐密切。助力融合,如何发挥金融作用?征信一体化建设,相当于搭建了一条信息互通的“高速公路”。
融科技赋能
信息异地共享成为可能
15万信用贷款额度“失而复得”,前不久,杭州一餐饮店老板李家,第一次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对个体经营带来的利好。
之前,线下扫码支付收款所积累的信用,让李家获得了网商银行的15万元信用贷款。在贷后监控环节,网商银行发现李家在老家安徽存在行政处罚等负面信息,但无法获取详情。为确保资金安全,这笔信贷的使用被暂停。
要是以前,故事已经画上句号。如今,依托长三角征信链,网商银行查询到李家在安徽、浙江的两地信用数据,发现贷后监控显示的负面信息已在1个月前得到了解决,决定恢复其信贷额度。
长三角征信链,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长三角征信机构联盟建立的。目前浙江省共有两家机构上链,分别是杭州征信有限公司、浙江汇信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6月10日,包括杭州征信有限公司、浙江汇信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6家企业,发起成立长三角征信机构联盟,旨在探索、推动信用信息的跨区域开发、利用和配置,优化长三角信用环境,提升长三角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之前,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企业信用信息都是‘孤岛’,信用数据不互通。银行要给异地企业放贷,很难查询到企业的税务、社保等企业信用数据。”杭州征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有了长三角征信链,通过长三角征信机构上链,使数据可以异地查询,互联互通,银行异地给企业放贷方便很多。
依托区块链技术,长三角征信链上的征信查询记录、授权信息、授权凭证及征信数据都实现了可信、溯源。在有效授权下,上链的征信机构可以共享异地信息。这不仅可以拓宽数据渠道,节省采数成本,扩大协作空间,而且能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征信产品。
上链报告达789余万份
银行异地放贷有据可依
打破信息“孤岛”,第一步就是“上链”。
经过前期2个多月的攻坚,杭州征信完成专线连通、节点部署,完成本地140多万家企业的信用数据上链工作。
也就是说,经过有效授权,目前杭州全市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征信报告,都可以通过杭州征信的接点实时调用。
同时,杭州征信以专线连接了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金融城域网。通过城域网,本地合作金融机构可以直接查询长三角范围内征信链上的企业征信报告。这大大增强了银行对异地客户的了解,节约了银行的尽调、信审成本。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信用报告是实时调用、在线生成的,内容涵盖基本信息、经营信息、涉诉信息、负面信息、资质认证信息等五个维度的数据。”杭州征信相关负责人说,在所有上链的征信机构中,杭州征信是首家以接口形式实时调用政务数据并生成最新信用报告的单位。
截至目前,长三角征信链已完成了长三角地区8个城市11个节点的铺设,已有277家金融机构开户,其中65家已查询使用“长三角征信链”,累计完成了789余万份征信报告的上链共享。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长三角征信链的放款,金额约达13亿元。
长三角征信链的推出,也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拥有征信服务基础设施,为大数据征信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据悉,长三角征信联盟将对长三角地区征信市场需求开展调研,汇集、整理联盟成员单位征信产品提供和服务能力清单,围绕中小微企业需求,有步骤的研究区域性合作产品,形成产品模板,更精准的服务企业融资需求。
“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把征信链推广到供应链、政府采购、商业合作等非传统信贷的商业领域,满足普通主体异地查询企业征信报告的需求,提供针对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征信查询服务。”杭州征信相关负责人说。